2)第三百六十一章 缅甸的华侨_抗日之超级壮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一家的规模都不算很大,可学生加起来超过两万。孙中山先生称华侨为“革命之母”,现在这位“母亲”还在竭力为国内的抗战输送着资金、物资,缅甸的华侨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英国人的种种限制,缅甸的华侨团体都是以“公司”形式存在,卢沟桥事变后以“福建公司”、“云南公司”为首的九十三家华侨团体在阳光联合组成“缅甸华侨救灾总会”。他们推销抗日公债、为国内捐款捐物,为了多替国内筹集资金,不少华侨甚至毁家纾难。住在仰光的广东华侨叶秋莲将家产、首饰全部变卖,所得现金三万元尽数捐出,自己则寄身寺庙。

  缅甸华侨教育总会领导下的三百六十余所学校亦是捐款活动中的积极份子,仰光的“福建女子师范学校”一度开展捐献飞机运动,先后募得飞机两架送回国内……

  赵诚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国家没做到的事情,他应该帮着弥补一些。家里在缅甸又开设了几家工厂,雇佣的都是当地的华侨,原本想多发些薪水给他们,没想到一听说工厂是在为国内生产军需物资,那些工人集体拒绝了。没办法,厂里只能通过提供免费伙食方式给工人们变相加薪,结果工人们又把省下来的伙食费捐了出来。

  无奈之下,赵诚只能把目光放在各个华人学校上,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他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

  守住缅甸就是个伪命题,虽然英国人比历史上吃了更多的苦头,可是坑队友的水平却日益精进。蒋委员长却没什么长进,内政外交,玩的还是一塌糊涂。尽管老赵拉着一票弟兄在上蹿下跳,历史还是顽强的按照轨迹在行走,所以丢掉缅甸不奇怪、守住缅甸才是怪事。等日本人打过来,华侨势必被报复。

  赵诚的计划很简单。东川那边建立了一所大学,老师都是欧洲那头过来的学者,还有西南联大的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他先动员把工人们把完成高中学业的子女送回国内,然后再发动工人们说服亲戚们的孩子一起去“留学”。

  这事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国内正在打仗,能下决心把孩子送回国内上学,这不仅需要勇气、还有远见,这远见就是相信英、日之间必有一战,而英国人守不住缅甸。几经努力,成行的学生不过几十人。

  所幸于璐帮着联系上了缅甸华侨领袖梁金山先生。梁先生是“缅甸华侨抗敌后援会”的创立者,也是缅甸有名的巨富,自20岁起就从老家保山来到缅甸经商,因为光施善举而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抗战爆发前,他斥巨资修建了惠通桥;抗战爆发后,他又购买了大批救国公债,数量占到重庆政府派给云南全省的一半。

  能闯下偌大家业的都不会是笨人,梁先生很快就认同了缅甸将会失守的看法,一夜密谈之后,他代表“缅甸华侨抗敌后援会”答应与赵诚在撤侨一事上进行合作。

  作者八扇门老王说:咳嗽、咳嗽,咳死我了!脑袋发晕,弟兄们多包涵。

  。

  请收藏:https://m.dp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